最近,被网友戏称为“苏超”的首届江苏城市足球联赛嗨出了新高度。一场省级业余足球联赛,在网民不断造梗、玩梗的过程中,从区域性赛事,逐渐升级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文化现象和集体狂欢。 “球”里开花,“球”外香。“苏超”火了,不仅在于足球赛事本身的感召力,更在于它精准激活了人们心中厚植的悠悠乡愁,为新时代群众性体育赛事如何凝聚人心、繁荣文化、助力发展提供了生动样本。 乡愁,原指离家之人对于故乡的思念和追寻,蕴含着主体对地理故乡的精神归依。在新时代的背景下,乡愁实现了当代价值的转化,更多的是一种对身受滋养的本土文化的认同与自信,以及深受这种文化感召,积极参与社会发展的情感动力。 “苏超”巧妙地将江苏13个城市间的良性竞争与深厚情谊嫁接给了足球,于是,绿茵场便成了乡愁释放的舞台和地域文化展示与交流的有效载体。南京和无锡的比赛,变成了盐水鸭VS水蜜桃;泰州与南通的PK,则是“赢了吃早茶,输了做试卷”;徐州与宿迁的“楚汉争霸”、扬州与镇江的“早茶CP”、淮安与扬州的“淮扬菜德比”等,以及第四轮联赛前的城际拉歌对歌接力……这些源于历史传承、饮食文化、风物特产的创意概念,轻松诙谐地将比赛就地转化为满屏的地域梗,细细品来,全是“知识”。 爱争强,爱互怼,更爱底气十足地把自家城市IP端出去秀,江苏这场足球大考,“没有友谊赛,只有恩怨局”“没有假球,全是世仇”的背后,大家谁也没真的“撕破脸”,但都体面又旗帜鲜明地表达了对自身地域文化的深度自信。明明玩的是个球,却硬生生玩出了地区自豪感。 乡愁在心里是一种情感归属,外化便是一种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最是文化能致远,对一个城市、一个地区的振兴发展更是如此。 文化自信赋予了每个城市保持各美其美的价值自信。依靠独特的文化滋养,基于文化自信的独特挖掘,保持各自文化特色,有差别而无差距,这才形成了当下江苏“十三太保”各显神通、比学赶超的开放式发展路径。 从这个意义上生发出去,“苏超”溢出的更大效应,早已远超体育本身的范畴,它将赛事与城市文化符号有效捆绑,并深度呈现与开发,创新了标志性赛事的传播体系。然而,就在全网疯狂输出,为热梗捧腹时,各城市敏锐把握机遇,将球场变为“城市会客厅”,借赛事互送文旅礼包,竞技的“火药味”瞬间转化为暖心的“兄弟情”。这种“以球为媒”的文化铺陈,呼应了扩大内需、繁荣文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国家战略,成为全省联动,展示形象、推广文旅、促进消费的“超级引擎”。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江苏的“散装哲学”充满了诗意和妙趣。出圈“苏超”更像是13个兄弟的“团建”,虽在经济发展模式、文化传承上各有特色,实则血脉相连、相映成趣。这种天时地利“人不和”表象下的高度协同,恰恰是江苏最独特的竞争力,没有绝对的“单核依赖”,而是在差异中找到共振的频率,多元呈现、彼此呼应。 小小的“足球”既能踢出文化厚度与情感温度的创新表达,又能踢出砥砺奋发、跨越发展的宏大格局,这就是“苏超”的独特魅力,这就是江苏“散是十三星,聚是苏大强”的厚重底气。 (来源:“学习强国”南通学习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