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队《关于开展“探寻历史,颂歌抗战精神”主题征文活动的通知》要求,队对征集到的作品进行了评审。现对优秀作品进行展示,供广大干部职工学习参考。
地质赤心映山河:三代人的抗战精神传承路 人事科、离退休服务科党支部 戴苏雅 当外公哼着《勘探队员之歌》,用布满老茧的手摩挲着矿石纹理时;当母亲在青海湖畔的帐篷里,一笔一画勾勒地形地貌图时;当我在地质一队的办公室里,看着年轻同事们背着行囊奔赴项目现场时,我总会想起抗战岁月里那些为家国挺身而出的身影。地质事业与抗战精神,看似跨越时空,却在三代地质人的血脉中紧紧相连——那份“为国担当”的赤诚,那份“攻坚克难”的坚韧,正是对“探寻历史,颂歌抗战精神”最生动的诠释。 外公是新中国第一代地质人,他的故事里藏着地质人与抗战精神最初的共鸣。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新中国百废待兴,资源勘探成为国家发展的“急先锋”。外公背着帆布包,带着地质锤,走进了茫茫戈壁与苍凉沙漠。他常说:“我们这代人,经历过战争的枪林弹雨,知道‘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国家缺资源,我们就得多找矿、找好矿,让祖国腰杆硬起来。”有一次,外公带队在西北山区搭建采矿点,遭遇了持续半个月的暴雨。山路泥泞难行,粮食也快耗尽,有年轻队员打起了退堂鼓。外公却拿出随身携带的旧照片——那是他年轻时偶然得到的一张抗战时期矿工支援前线的照片,照片里的人穿着破旧的工装,却眼神坚定地推着矿车。“你看他们,在战火里还想着为国家送资源,我们这点苦算什么?”外公的话让队员们红了脸、湿了眼眶,大家互相搀扶着,用树枝当拐杖,硬是在暴雨中完成了工作。外公从未说过自己是英雄,但他用双脚丈量山河的坚守,用地质锤叩击大地的执着,不正是抗战精神中“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延续吗? 母亲的地质生涯,让抗战精神在新时代有了更鲜活的注脚。上世纪八十年代,母亲接过外公的“接力棒”,投身到青海省1/100万地形地貌图的绘制工作中。那时的青海,很多地区还是无人区,交通不便,通讯受阻,绘制工作难度远超想象。母亲和同事们每天天不亮就出发,背着几十斤重的仪器翻山越岭。忙碌了一天,到晚上还在帐篷里整理数据、手绘图纸。有一次,为了获取一个关键山谷的地形数据,母亲和两名同事在海拔2000多米的山区迷路了。寒风呼啸、气温骤降,他们的干粮只剩下几块馒头干。就在大家陷入困境时,母亲想起了外公曾给她讲的抗战故事——八路军战士在雪山草地里行军,靠着信念和团结走出了绝境。“我们不能放弃,这张图关系到国家地质研究的空白,再难也要完成!”母亲带头把仅有的馒头干分给同事,然后根据星星的位置辨别方向,一步一步朝着预定目标前进。三天后,当他们带着完整的数据走出山区时,每个人的脸上都冻出了冻疮,却紧紧抱着测绘资料不肯松手。三年后,这份填补国内空白的地形地貌图顺利完成,为青海省的资源开发和生态保护提供了重要依据。母亲常说:“抗战精神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在关键时刻能扛住压力、守住初心的勇气。我们地质人,就是要把这种勇气融入每一次勘探工作、汇进每一张图纸里。” 2008年,我加入地质一队从事人力资源工作。十多年间,我见证了更多年轻地质人用行动诠释抗战精神的传承。为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江苏地质人背起行囊奔赴海外——在沙特的沙漠里,他们顶着五六十摄氏度的高温开展地质填图;在非洲的丛林中,他们克服疟疾肆虐的风险,探获大型晶质石墨矿床。有一位入职时皮肤白皙的年轻同事,第一次去海外项目回来,整个人黑得认不出来,手上还带着被荆棘划伤的疤痕。我问他苦不苦,他笑着说:“苦啊,但只要一想到我们找到的资源就觉得值!你看抗战时期的年轻人,年纪比我还小,都敢上战场保家卫国,我们面对这点苦算什么?” 如今,江苏地质人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领航下开启新征程,续写新篇章——聚焦“五个方面安全”,在矿地融合、城市地质、生态地质等领域攻坚克难;我们贯彻“双碳”目标,投运全省首个“咸水层 + 油层”碳储存项目;我们守护粮食安全,创新盐碱地改良技术,让一片片盐碱地变成“丰收田”。这些成绩的背后,是一代代地质人对“三光荣”“四特别”精神的坚守,更是对“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抗战精神的传承。 从外公的地质锤到母亲的地形图,再到年轻同事的海外勘探日志,一代代地质人的故事,是一部浓缩的江苏地质奋斗史,更是一曲跨越时空的抗战精神颂歌。作为新时代的地质人,我们深知,传承抗战精神,不仅要铭记历史,更要在平凡的岗位上扛起使命——用专业的地质技术服务国家发展,用坚定的理想信念守护绿水青山,让抗战精神在探寻大地宝藏的征程中,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这就是我们地质人对历史的致敬,对祖国的承诺。
地质锤上的抗战精神:江苏地质人的红色传承与时代担当 办公室(党委办公室)党支部 章岩 在江苏地质资料档案馆的恒温湿展柜中,保存着一把锈迹斑斑的地质锤。锤柄上依稀可见“1943”的字样,这是抗战时期江苏地质工作者在敌后勘探矿产资源时使用过的工具。这把地质锤见证了抗战烽火中地质人的坚守,也承载着江苏地质事业六十余年来薪火相传的精神血脉。探寻这段历史,我们不仅是在回望过去,更是在寻找新时代江苏地质人砥砺前行的力量源泉。 抗战时期的江苏地质工作是一部“地质救国”的壮丽史诗。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江苏沦陷区的地质工作者或随机构西迁,或隐姓埋名坚持工作。以著名地质学家谢家荣为代表的一批学者,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开展矿产资源调查,为抗战提供急需的铁矿、煤矿等战略资源。在茅山抗日根据地,地质工作者冒着生命危险勘探矿产资源,建立小型冶炼厂,为抗日武装制造武器提供原材料。他们用专业知识和爱国热忱诠释了“地质报国”的深刻内涵,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存亡紧密相连,在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刻展现了知识分子的担当。 这把地质锤的主人,或许曾在深夜的煤油灯下绘制地质草图,或许曾在日军的扫荡中保护勘探资料,或许曾将发现的矿点秘密传递给抗日武装。这些地质先驱们用智慧和勇气,在抗战史上写下了独特篇章。他们身上体现的不仅是科学精神,更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争意志。这种精神成为江苏地质事业最宝贵的精神基因,历经岁月洗礼而愈发璀璨。 新中国成立后,江苏地质人继承抗战时期的优良传统,在百废待兴的土地上开启新的征程。五六十年代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地质工作的“第一个黄金期”,他们踏遍江苏山山水水,探明了徐州煤田、冶山铁矿等重要矿藏,为江苏工业发展奠定资源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江苏地质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从传统地质勘查向地质环境、地质灾害防治、城市地质等多领域拓展。在每一次转型跨越中,都能看到抗战精神的当代回响——那种不畏艰难、勇于创新的精神气质。 进入新时代,江苏地质人将红色基因转化为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实际行动。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他们开展全省生态地质调查,为美丽江苏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在防灾减灾一线,他们24小时监测地质灾害隐患,守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在“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与修复的背景下,地质工作者积极投身生态文明建设,开展矿山环境治理、土壤污染修复、地下水保护等工作,助力“美丽江苏”建设。 在科技创新前沿,江苏地质人同样展现出敢为人先的锐气。江苏地质系统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构建“地质云”平台,推动地质调查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这些创新成果的背后,是一代代地质人接续奋斗的身影。正如抗战时期地质工作者在简陋条件下坚持找矿一样,新时代地质人也在用创新诠释着爱国情怀。 那把陈列在档案馆的地质锤,如今已不再是一件工具,而成为精神的象征。它提醒我们,江苏地质事业从抗战烽火中走来,始终与民族命运同频共振。从战火中的矿产资源勘探,到和平时期的生态文明建设,改变的是工作内容,不变的是那份赤子之心。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抗战精神依然是激励江苏地质人奋勇前行的强大动力。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营养剂。回望抗战时期江苏地质工作者的奋斗足迹,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新时代地质事业改革发展必须扎根历史土壤,汲取精神力量。江苏地质人正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在服务“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中续写新的篇章,让抗战精神在地质锤的铿锵声中永远回响。
传承抗战精神,彰显地质担当 办公室(党委办公室)党支部 单佩佩 “探寻历史,颂歌抗战精神”,不仅是对烽火岁月的深情回望,更是照亮前行之路的精神火炬。当我们将这一宏大主题聚焦于江苏地质事业的改革发展实践,便会发现一条清晰的精神脉络:发轫于救亡图存烽火中的抗战精神,以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早已深深融入地质人的血脉,成为他们在新时代砥砺前行、担当使命的不竭动力。抗战精神并非尘封的历史标本,而是在江苏地质人赓续奋斗的实践中,被不断激活、诠释与升华的活的传统。 抗战精神的核心是危难之际的使命担当与家国情怀,这与地质工作“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的崇高理想内在契合,构成了精神传承的历史基石。地质工作自诞生之初便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抗战时期,无数地质先贤在颠沛流离中坚持调查资源,为民族存续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其行为本身便是抗战精神的生动注脚。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曾说:“地质科学是建设祖国的开路工作。”这种将个人所学与国家所需紧密结合的抉择,正是抗战时期全民抗战、共赴国难的精神体现。它奠定了江苏地质人“为国找矿”、“为民防灾”的初心本色,将深沉的家国情怀铸入事业基因。 在江苏地质事业改革发展的浪潮中,抗战精神并未褪色,而是转化为“攻坚克难、锐意创新”的实践动能,展现出强大的时代生命力。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新时代,江苏地质系统面临事业单位改革、职能转型的深刻变革,以及保障能源资源安全、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的全新使命。这无异于一场新的“攻坚战”。江苏地质人发扬抗战那般“百折不挠”的韧性,主动跳出“舒适区”,从传统地质勘查向城市地质、环境地质等多领域进军。他们以“精卫填海”的执着,攻克关键技术难题;以“逢山开路”的勇气,开拓服务新发展格局的路径。这份在改革深水区中展现的闯劲、韧劲与担当,正是抗战精神中不畏强敌、勇于斗争特质在和平建设年代的璀璨折射。 迈进新征程,抗战精神继续赋能江苏地质人“传承红色基因、开创未来”的价值追求,为其铸就了迎战未来挑战的精神盾牌。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的重要性空前凸显。江苏地质人深刻意识到,弘扬抗战精神,绝非简单重温历史,而是要继承其“万众一心”的团结精神和“自力更生”的奋斗品格。他们将持续深化“英雄地质队”精神的学习传承,将红色基因转化为打造现代地质队伍、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自觉行动。在服务“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的宏伟蓝图中,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向地球深部进军,向科技高峰攀登,这本身就是对抗战精神最深沉的颂歌和最有力的传承。 从抗战烽火中的地质报国,到改革大潮中的锐意转型,再到新征程上的勇攀高峰,抗战精神始终淬炼和滋养着一代代江苏地质人的精神之魂。它从历史中走来,却在时代的答卷上挥毫泼墨,彰显出超越时空的永恒价值。我们颂歌的不仅是一段峥嵘岁月,更是一种薪火相传、历久弥新的精神力量。作为江苏地质的一份子,一队全体职工将传承和弘扬这一宝贵精神财富,在地质事业改革发展的道路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更加坚定的信念,为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地质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