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自第三党支部,于2001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作为技术人员的代表,我们所有成果的取得,都离不开领导鼎力支持和同事齐心协力,离不开平台资源集聚和单位有力保障。在此,非常感谢各位领导和同事一直来的支持和帮助!现就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谈谈我的一些浅薄认识和心得体会,不当之处,敬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立足发展需求,推动科技创新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围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这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个重大论断,是对创新与发展关系的新认识。 我是2014年到地质一队工作的,是一名新地质人。刚进单位,我从一线的技术工作做起,主要从事隧道与地下工程安全风险管理、防灾减灾及信息化方面的应用研究工作。这个工作是属于我队的新产业,在行业中跨多专业领域,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学习。我们需要根据现场实际工作需要,静下心来,梳理各类安全生产相关工作,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抽丝剥茧、条分缕析,不断调整工作方式,不断完善工作内容,总结方法经验,形成人机协作机制,节约项目成本,提高管理效率,从而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因此,如何解决工作上不断迭代的需求,就是科技创新的方向;如何实现人机专业互通互融就是科技创新的途径。通过科技的力量,让每一位建设者在繁杂的工作中体会到“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欣喜、“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畅达,这也是科技创新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 科技创新要服务社会发展、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因此,科技创新活动一定要围绕需求开展,不同的技术路线解决近期、中期、远期等不同时间目标的需求。工作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接触到形形色色的研究方向和技术成果,在对实际需求无法有效提出科学问题的时候,往往有一种“乱花渐欲迷人眼”的不知所措,有一种“拔剑四顾心茫然”的伤感惆怅。因此,在科技创新的工作中,一定要明确致力于解决的问题,选定技术研究的方向,不断破题,积累经验,传承精进。科技创新是所有人都可以参与的活动,在诸如改进和研制工艺、工法、设备、装备、材料等各方面工作中,每个人都可以结合所涉及相关工作提问题、想办法、找思路、定方案、增效益、涨水平。我们一定不要迷茫,不要躺平,人生很短,一朝一夕,稍纵即逝。 二、立足科技创新,推动平台建设 创新平台具有技术转移、技术研发、资源共享、孵化企业等功能,是集聚高端创新资源、提升综合竞争力的战略支撑,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优质创新资源的主要承载机构,更是科技进步、社会发展、经济增长的加速器,能最大限度地攻关技术、最大力度地支撑产业。2022年江苏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高质量推进创新平台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机遇和挑战并存,我们沉着应对,联系实际,立足创新,化危为机,赢得更好的发展。 在过去的五年中,面对越来越“内卷”的行业竞争,市场压力不断增大,我时刻提醒自己,一定要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和“雨打灯难灭,风吹色更明”的坚韧,在隧道与地下工程建设安全风险管理、地质灾害防治等方面不断提升地质服务能力和水平,主持了1项江苏省科技重点研发项目,带领团队参与了1项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和1项国家自然基金,陆续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1项、实用新型专利和软件著作权30多项,作为主要单位参与编制了11册行业著作,获得了省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市厅级一等奖4项,为推动创新平台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科研基础。 我们将继续怀揣着求知奉献的初心和务实创新的态度,秉承地质人“三光荣”、“四特别”精神,与时俱进,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助力高质量发展的奋斗之中。立足已有科技基础和创新团队,全力推动“江苏省隧道与地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地质工程环境智能监控工程研究中心”、“江苏省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与安全防护工程研究中心”三个省级平台建设,实现关键核心技术领域新突破。 三、立足平台建设,推动产业升级 地勘单位产业转型升级是当前非常重要的工作,产业转型升级离不开人才队伍、设备装备和项目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创新平台是我们与科研院所、大型企业深度合作的重要途径,是集聚人才、技术、装备、项目的重要平台。 作为平台建设的参与者,我积极投身到各项服务工作中,对外建立了近十所行业知名高校和多家大型企业的紧密联系,拓展了多领域技术合作和科技成果转化。依托单位的行业优势,围绕全省资源能源安全、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安全、国土空间开发利用和保护安全、地质灾害安全和CIM地质基础数据等领域,为“互联网+地质”的有机融合和专业服务做出积极贡献。为了夯实技术应用研究,打通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我常年在各个项目现场奔走,在全国23个省份40多个城市留下了足迹,参加技术交流会300多次,组织专家检查100多次,时常遇到业主临时需要提供技术支持而在线会议到凌晨的情况,我们接下的是艰巨任务和各类挑战,付出的是辛勤汗水和团队智慧,得到的是业主肯定与单位发展;我们忙碌充实,更成就满满,成果转化和推广就在不断尝试中实现,近一年来,我们在地铁、大型输油管道、高速铁路、大型货运铁路、公路交通等运营安全管理领域进一步拓展,将平台研究取得的成果进一步转化,研制出了信息化系统平台、监测传感及采集设备,并在项目中陆续使用,顺利实现创新平台研究成果带动产业转型升级。 近五年来,我带领团队取得的部分研究成果实现了转化,在北京、成都、南京等13个城市陆续应用,完成产值逾1亿元,消除十多次工程重大风险,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获得了国内同行的充分肯定。我们开发的轨道交通工程安全风险智慧管控平台已服务了10多个城市30多条地铁线或延线,累计采集1000余台次盾构施工数据,6万余个地质钻孔数据,数亿条监测数据,为保障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安全建设起到积极作用,也为地质数据挖掘和地质勘察成果深度应用提供了产业化思路。 五年的创新之路,有“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的焦虑,有“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的自勉,有“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自省。科技创新是“路漫漫其修远”的长跑,科技创新也有“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的急迫。焦虑时,我们要学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一如既往,心中有梦,眼里有光,勇毅前行!借此机会,向关心支持和帮助我的领导同事表示诚挚的感谢!感恩知遇,感谢包容! 人生要永葆清澈之心,有广阔的视野,宏大的格局,拥有“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自在从容,在喧闹世界里静以修身而徐徐前行,在漫漫长路上行稳致远而快意平生,在易变世事中聚散随缘而达观自在,在平凡岗位上坚守情怀而担当进取。我们要争当科技创新的探路者,要勇做产业升级的弄潮儿。我们坚信,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江苏地质人更加砥砺奋斗,锐意进取,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