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初心展风采做新时代地质好青年 一、脚踏实地,扎根一线 前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同志在回母校地大时讲过两句话:一是“脚踏实地,仰望星空”,二是“不畏艰苦和挫折,一定能到达光辉的顶点,这是我们的传统。” 自2010年8月参加工作,到2021年4月担任管道勘察分院的11年里,我先后在勘察一分院、勘察二分院任职,从事过野外编录、项目管理、报告编制、报告审核等工作。 2010年9月-2012年4月,我先后在南京地铁3号线、南京6号线、宁天城际轨道、南京岱山保障房项目从事现场编录工作,经过近两年的重大工程的锻炼与洗礼,领导同事的关心与教导,野外环境的磨练与考验,逐渐将我这个职场新人调教成了一只老鸟 2012年5月-2017年3月,我在西气东输天然气管道东段干线工程(吉安-福州)段、西气东输二线(苍梧-贺州)天然气管道项目、金坛-溧阳天然气管道工程、西气东输天然气管道工程(中卫-吉安)河南段、蒙西煤制天然气管道项目、西气东输天然气管道工程(中卫-吉安)湖北段、潮州天然气管道工程从事项目管理工作; 2017年3月-2021年4月担任技术负责期间,参与主持了板桥绿洲经济适用房二期项目、仙新路过江通道工程、龙潭过江通道工程、南京地铁11号线、中俄天然气管道工程长江穿越等重大工程项目。 长期的一线工作,让我积累了丰富的地质勘查理论知识和野外地质工作经验,获得了省局和队领导的认可,先后被评为队先进个人3次,队优秀共产党员4次,局优秀共产党员2次,参与的勘察项目获省级一等奖6次,二等奖4次,南京市优一、二、三等奖9次。 二、不惧艰难,坦然面对 从业已11年,虽没有波澜壮阔、可歌可泣的事迹,但有些困难与危险仍历历在目,成为茶余饭后的谈资,这些被我们啃下的困难与危险,也成为了记忆深处最珍贵的回忆。 第一个记忆“毒蛇与毒虫”,2012年清明节过后,我前往福建,第一次与管道类工程勘察接触,福建泉州、漳州地处沿海,且山岭密布,令我最难忘的是蛇与蚊虫,蛇往往自己跑到我们的帐篷里,有时钻到床上、枕头下,在帐篷里见过多次后,连帐篷都不敢进了。另外就是蚊虫,内陆地区的人过去,不适应那边的蚊虫,咬完以后奇痒无比,尝试了风油机、各种水都没有效果,洗澡也是越洗越痒,直到一年以后皮肤上的红点和疤才慢慢消失。这次接触也让我在今后的这些年里与管道工程结下了不解之缘。 第二个记忆“寒冷与结石”:2014年12月,北方已进入严冬,我院中标了蒙西煤制天然气管道工程长城穿越,该工程位于保定、涞源、易水一线,线路区分布有燕、赵古长城,如插箭岭关隘等,且途径王二小牺牲地、狼牙山五壮士纪念地等。为了保障后期隧道施工的顺利进行,地质勘察的成果十分重要,勘察过程中既要保证不破坏长城的结构,也要防止钻探点位下有文物的分布,除了施工时需要谨慎仔细外,还需克服山区寒冷的恶劣环境,零下20度的天气,早出晚归,手机往往掏出来就自动关机,白天基本与外界没有联系,偶尔碰到运煤车辆的积压,凌晨一两点才能返回驻地。由于山区水质偏硬,矿物含量较高,长时间饮用后造成了我突发肾结石,为了不影响工作,我打完止痛针后继续坚守在工作岗位上,直至项目完成。 第三个记忆“血吸虫”:2015年我独立负责“西气东输三线天然气管道工程补勘工程”,项目位于湖北、河南两省交界,带着一人一车在现场负责所有的生产、技术、安全工作,项目所在地尚有血吸虫病害,常有人员感染,施工风险大,且工期紧,任务重。为此我一方面对所有参建人员做好血吸虫预防宣传与防范工作,走访当地防疫部门,制定防护措施,组织打疫苗,积极安抚项目组成员情绪,身先士卒,遇水必先过,另一方面还需保证工程的顺利实施。在长达两个月的施工过程中,未发生一起安全事故、项目结束后,经防治中心检测我院项目组无一人感染血吸虫,工程圆满完成。 三、善于学习,勇于创新 2019年7月我院中标中俄东线长江穿越项目,中俄东线长江穿越隧道总长度10.226公里,是目前世界油气领域单向盾构掘进距离最长的盾构隧道,也是国内第一个长距离、独头掘进最长的水下隧道;工程最低点处隧道顶标高为-60.2米,最大覆土厚度42.5米,均为油气管道盾构设计埋深最大值;盾构施工水压0.73兆帕,是目前水压最高盾构工程;掘进开挖直径为7.95米,隧道内径6.8米,外径7.6米,隧道内将埋设3根1422毫米直径管道,是世界输气管道直径最大项目之一。施工水域自北向南横跨新江海河河口(通航)、常熟港专用锚地、主航道、常熟港专用航道、白茆河河口,距离白北水道和海太汽渡航线仅3公里,航运繁荣,航线复杂,航行困难。对勘察施工的安全保障是一个极大的挑战。我作为项目技术负责为了达到勘察目的,保证勘察质量,施工前期我亲自踏勘,查阅地质资料,收集国内外大型水上勘察施工的最新的科研成果和方法,咨询有过水上勘察施工经验的前辈,潜心钻研,力求施工阶段高效安全的进行。施工前期积极配合业主与海事局、航道局、警戒护航等部门,确保水上施工手续按期办理、水上警戒措施逐一落实。通过改装静力触探设备,辅以配套装置,进行有害气体探测,取得了较好的探测成果,主持参与的队级科研课题《浅层有害气体的勘察方法与应用》已顺利结题,获得实用新型专利一项,并获2020年度省局优秀科技成果二等奖。 整个项目施工期间,我一直吃住在项目部,严把质量关,严把安全关,始终按照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进行质量监控,统一技术标准,制定各施工区域的勘察方案、应急预案、警戒方案。经过全体参与人员的共同努力,长江穿越勘察工程较预定节点提前了近半个月,近一年的施工周期无污染、五无事故,得到了业主单位的肯定和好评。 长江穿越项目党小组是第四党支部首个党小组,成立党小组有利于我党对一线施工的指导与监督;有利于彰显党在基层群众心目中的良好形象;有利于大型施工项目的科学发展。因此,在党小组成立以后,我首先在项目组驻地开辟一块党小组学习活动区域,购置相关书籍,结合改革开放四十年等主题进行学习交流。通过党小组制度建设、各类文件的宣贯与学习,项目部两名青年团员深受鼓舞,写下了入党申请书,目前已有一人被列为积极分子建表考察。 四、不负韶华,砥砺前行 地质工作总是要远离家人,“在路上”是地质人的常态。面对我们的家人总有着自己的无奈和愧疚。2018年元旦中俄东线启动,我在昆山负责整个项目,就在项目施工关键阶段,接到妻子电话说奶奶被车撞了,颅内有淤血,瞬间百感交集。无奈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东段工程是国家重点项目,部分穿越点位于水源保护地,又途径大量的鱼虾蟹养殖区,协调可谓困难重重。我将对家人的思念转为奋勇拼搏的动力,顺利完成了项目施工要求。 今年5月,我们参与的西气东输三线中段(中卫-吉安)项目中卫-枣阳段工程山岭隧道岩土工程勘察项目2包是管道勘察分院成立以来的第一个重大工程,该项目位于陕西省商洛市,山林陡峭,个别隧道高差达500多米,攀爬条件恶劣。每天我和同事们冒着生命危险行走在山林中,身上捆绑安全绳索,携带铁镐与登山杖,没有路就凿除一条路,直到抵达目标位置。施工期间由于时间紧、任务重、安全生产压力大,我们每天只能休息3~4个小时,加之对在西北之地水土不服,大家身心俱疲,但我和项目组成员始终保持旺盛的斗志,像一根钉子,钉在施工的第一线。6月10日项目组全体成员的努力下,我院首个完成野外生产工作,提交的各类报告质量优秀,得到了业主的一致好评。 风风雨雨,沟沟坎坎,这11年我足迹经过了江苏、上海、广东、广西、福建、河南、河北、湖南、湖北、陕西、安徽、海南等12个省、直辖市。不知度过了多少个每天十万步的日子,不知走过多少个大大小小的城市乡村,也不知熬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但是作为一名党员、一名地勘人,我不后悔。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一线的青年们,让我们乘风破浪、砥砺前行,奋发有为,用双脚丈量高山,用智慧探索地球,用激情成就自我,不断推进江苏地质事业高质量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