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爱岗敬业严谨求实 于丹丹在工作中,不惧环境恶劣,坚持深入野外一线,她的每一步都勤勤恳恳,脚踏实地。从踏勘地形地貌、跑点调查到钻探测试坚持驻守现场,秉承着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先后完成“南京市玄武区玄武门街道公教一村北侧门球场南侧滑坡地质灾害勘查”、“苏州市吴中区尧峰山东侧山体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设计”等10多项重点项目,因地制宜的提出大、中、小型地质灾害治理措施。此外,还完成多地区地热调查选址、绿色矿山规划、水土污染防治等相关成果报告20余份,主持或参与完成的成果先后被评为省局优秀报告一、二等奖。 二、忠于职守牢记使命 于丹丹作为南京市地质灾害应急地质环境保护技术中心驻点专家,每年汛期5月至9月,与中心一起开展全市200多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巡查工作。2019年8月10日,受台风“利奇马”影响,天降暴雨,极易发生山体滑坡地质灾害险情,接到通知她第一时间起身奔赴玄武区、雨花区、江宁区、栖霞区、江北新区等重点辖区地质灾害隐患点,巡查山体变形情况,调查被威胁对象,经过十几个小时的紧张忙碌,完成了近30个重点地灾隐患点的详细巡查、踏勘工作。一直以来,她以守土有责的信念,保障一方水土安全,也因为突出的工作荣获江苏地矿局“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 三、务实创新敢于担当 2016年刚刚入职,接手的第一个项目就属于新兴的地热资源评价领域,基础资料少、涉及理论知识广、难度高、工作量大等问题突出。她从8月份收集第一手资料开始,至2017年12月,往返汤山地热研究区近40次,全面获取区内水位、水温、水质长观资料,组织开展现场抽水试验、岩土热响应试验等野外工作,最终确定汤山地区地热水日可采量达8300m3。历时14个月编制完成的“南京市汤山地区地下热水资源调查与规划评价报告”通过了由卢耀如院士为组长的专家审查,建立的地下热水系统非稳定渗流与热量运移三维耦合数值模型,在国内尚属首次,具有重要的创新和示范作用,达到了同类项目的国际先进水平,为江苏地质一队在地热资源评价领域取得了新突破。所在的汤山地热项目组被评为队“优秀班组”,项目成果荣获江苏省地矿局“优秀科技成果一等奖”,及江苏省自然资源厅、江苏省科学技术学会科普大赛“一等奖”。 四、勤学善思刻苦钻研 在完成日常工作的同时,于丹丹作为研究骨干主持江苏省地矿局科研项目“南京地区温泉成因及其可持续开发利用研究(项目编号:2018-KY-02)”、江苏地质一队科研项目“地铁深基坑高效减压降水关键技术研究(项目编号:2019-KY-01)”等工作。首次明确了南京地区地下热水资源成因模式及其补给机制,发表SCI论文2篇(含通讯作者1篇)、中文(科技)核心论文4篇、省级期刊2篇;获得“地下热水资源开发利用管理系统”、“盾构施工引发地面沉降三维数值模拟”、“地铁深基坑高效减压降水技术处理平台”软件著作权3项;参与制定江苏省《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地质环境监测标准》1项。她以奋斗者的精神和毅力做到了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成为2019年度江苏地质一队“科技先进工作者”。 五、忠于集体志愿奉献 在青年工作中,踊跃主动、热情周到,积极响应党、团各项号召。四年来,积极参与到“服务进社区”、“关爱未成年人”、点亮“微心愿”、“无偿献血”、“环保公益行”、复产复工“抗疫”服务等多项志愿者活动;在“我与江苏地矿”演讲大赛中荣获江苏省地矿局“二等奖”;作为主持人,完成2020年度南京市综合甲级勘察企业联合年会、江苏地质一队“文化沙龙”主持工作,用自己的一份光和热,从实际出发履行青年党员的责任与义务。 不负青春,砥砺前行,于丹丹生动诠释了新一代地质人的“三光荣”“四特别”精神,立足本职,全方位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先后荣获江苏省总工会“江苏省五一巾帼标兵”、江苏省省级机关“优秀共青团员”、江苏省地矿局“优秀共产党员”、江苏地质一队“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共青团员”、“工会积极分子”等多项荣誉称号。 |